還不知道:唐朝做官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如果你是唐朝子弟,科舉容易嗎?
科舉制在唐朝逐漸完善,大量人才經由科舉入朝為官,為后世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大唐新語》中就曾記錄過武則天時期的科舉盛況:“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由此唐朝科舉制的盛況。但即使如此,在唐朝中舉也是非常難的一件事。大唐前后近三百年,進士開科264次,但總錄取人數不到七千。即使是武則天時期大力發展科舉,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中舉的人數僅比貞觀年間多一倍而已。由此可見當時科舉之難不亞于如今的高考。其實唐朝“高考”這樣難,和當時的選拔制度有很大的關系。

古代科舉畫像
與唐朝的考試項目有關
唐朝的考試科目分為常科和制科。制科是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稱制科。而常科則是每年固定舉行的,有50多種考試項目。此外,武則天時期,除了文舉之外還增設了武舉。盡管考試的科目如此之多,但是錄取率十分的低。常科中秀才科最難考,唐太宗時期就出現過一個秀才也沒有的情況。后來唐朝時期秀才科就曾被廢棄過。
唐朝考試的項目多,考試的范圍也廣,從經文到時事政治,從歷史法律到民生,從文學到算學等等,而且不僅考儒家,還考道家。并不像明清時期只考八股文,內容只從四書五經中出。唐朝學子要學習的內容十分的廣泛,自然考試的難度也在無形之中增加了。梁朝的昭明太子編的《文選》,常作為考試的內容之一。杜甫曾過說“《文選》爛,秀才半”。

杜甫畫像
除考試成績外還有考量
考官的評價。在科舉考試前后,考生是要遞“投名狀”的。考官對一個考生的喜好可以說決定了考生這次考試的命運。著名的《近試上張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就是去打探考官的喜好。武則天時期增設過殿試,就是由皇帝親自來考量考生。
詩的好壞。有人曾說唐代是以詩來選官的。這話其實不也全錯。唐太宗時期僅僅考默寫和策論,唐高宗李治認為這樣選拔過于死板,無法真正的考量出一個考生的實力,故增加考詩文這一方式。如果一個考生不過,其他都考的好也沒有辦法考中。
出身。雖說,唐朝考試世人皆可報名,但在當時的農業社會,士、農、工、商。士和農這兩個階層最受歡迎。商人則沒有參加考試的資格。還有吏(衙門里的辦事員、警察、執行刑罰的人等)、和尚、道士,加上犯過罪被流放的人這些人皆不可參加科舉。
外貌。一個人即使再有才學,如果品貌過于丑陋,則不能錄用。其次選人還有四個標準:一看人的體格相貌;二聽人的語言對答;三看人字寫得如何;四看人文章是否通順。另外還要看人的品格,如果德行不過關,四個標準符合也不行。

白居易畫像
科舉考試存在的弊端
推薦人的身份直接影響考試結果。當時考生流行一種“行卷”的探路方式。所謂“行卷”就是考生將自己的文章進行編輯整理選出得意的代表作,向京師的權貴推薦,權貴再向主考官推薦,這樣考生就更容易考中。白居易就曾受到過“行卷”的好處。但往往根據的權貴身份就定了考生的名次。據傳,王維就曾為了考的第一名,扮作伶人在太平公主的宴會上推薦自己的作品。太平公主讀到“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后立刻找到主考官,將原先定好的張九皋改為王維。這一舉措足以看出科舉考試出現的弊端。

王維畫像
舉薦制度的局限性。當時的考生參加考試是需要由當地的官員進行舉薦的,這就導致了人才的遺漏。地方官員舉薦考生考試,如果被舉薦的考生們一個都沒有中,官員就會受到懲罰,導致能被舉薦的考生人數大幅減少。盡管后來武則天時期允許自薦,避免有才能的人遺漏。但這樣的舉薦制度依然存在很大的弊端。

武則天畫像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唐朝參加科舉,其困難程度更甚于如今的高考。而且由于唐朝的科舉制度不完善,導致寒門學子要通過科舉入朝更是難上加難。但受當時科舉制的影響,唐朝的文化進入了“黃金時代”。很多的文人墨客脫穎而出,為古代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以上就是唐朝科舉到底有多難 除考試成績外還有考量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唐朝科舉到底有多難 除考試成績外還有考量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唐朝科舉考試的影響?
科舉考試源自于隋朝,在科舉沒出現之前,古人如果想做官,采用的是察舉制,但這個制度把很多底層人才排斥在了官場。讓豪門都成為了一個個的門閥。隋朝雖然創建了。
關于唐代科舉制度的論述題?
唐朝時,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帝王積極推進科舉制度改革,選拔了大量寒門人才,有一次考試之后,新科進士魚貫而入,入朝堂拜見皇帝。。
唐代科舉考試以詩賦為主,為何李白、杜甫連個進士也考不中?
唐朝進士科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考,唐朝時,就流傳一句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朝的科舉項目大約有50種,你所說的進士科只是其中的一種,也是考試。
唐朝有鄉試和省試嗎
唐朝有鄉試和省試 唐朝的科舉,只有解試(也稱鄉試,包括縣試和府試)和省試(也稱禮部試,也就是后代的會試)兩種,并無更高一級的殿試,而到宋開寶六年,宋太。 唐朝。
科舉制度的優劣?
優點:1、科舉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大的優點是公平公正。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使得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
在古代要想金榜題名當狀元有多難?
古代考個狀元有多難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狀元是中國的特。 好聽,。
詩鬼李賀才華橫溢,為何終生不能考科舉?
李賀是李唐宗室,乃是李淵叔父大鄭王李亮的后裔,本就是遠支宗室,傳到李賀這一代,家道早已沒落了,但這并沒有影響到宗室血脈給李賀帶來的榮譽感,李賀自小也心。 這。
唐朝科舉流程?
唐朝科舉制度過程: 唐太宗完善科舉制度的措施: 唐太宗把學術文化提到與治國好壞相關的高度來認識。武則天完善科舉制度的措施: 武則天特別重視科舉,曾一連幾。
越簡單,越有效,科舉制度為何在古代如此成功?
科舉制作為自隋朝啟始的王朝官員選拔制度,到清朝末期的1905年朝庭下諭廢止,歷時一千三百多年。一種制度可以經歷如此漫長的歷史長河,選拔出十萬進士和數萬名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