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條長河,它奔流向前,無止無息。今天小編為您講述薛居正的故事。
薛居正,五代后晉時曾舉進士不第,寫了一篇《遣愁文》自我排遣,讀過他這文章的人,有識者看出此人不凡,倜儻豁達中,另有“公輔之量”,古人稱“三公、四輔”,都是帝王的佐臣,這意思就是稱賞薛居正有宰相之才。
但在后晉、后漢時代,薛居正一直在下僚之間浮沉。他并不介意。這是一個知道自己榮譽方向的人物。亂世中,他即使在做小官,也有一項了不起的堅守:遇到可能的冤情冤案,必要為之弭冤白謗,還苦主一個清白。
太宗時,薛居正做到左仆射、昭文館大學士,北漢平定后,更進位司空。這是人臣所能達到的最高職務了。在帝國的日常管理中,薛居正“燮理陰陽”,付出了宰輔大臣的智慧。
帝國的運轉,期間有無數的細節需要處理,薛居正在政事堂、中書省從容調度,帝國十幾年的流暢,薛居正有功。
他應該是經由個人努力,在亂世中,俟命待時,不浮躁,不自棄,守正循理的一介名相。
但他的最大功績,也是他個人的最大成就,不是拜相,而是立言。
他有一部《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是今天能夠看到的“二十五史”之一。書原名《五代史》,歐陽修又以《春秋大義》出《新五代史》,故薛相此書,被稱《舊五代史》。又因為記錄的是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的歷史,史上也稱《梁唐晉漢周書》。這書底本有三大來源,一是五代各國的“實錄”,二是范質的《五代通錄》,三是各位史臣各自掌握的去古未遠的各類史料。
參與此書編纂的都是宋初名流,薛居正是監修。
這書的價值、意義,說來宏大,但大略可歸結為如下意見:
第一,躋身“二十五史”,為中國連綿不斷的歷史記錄提供了一個完整文獻。迄今為止,人們認識“五代史”,此書也是最重要的文本。
第二,創造了一種編排方法,以中原五個朝代的延續變更為主線,故稱“五代”;這是在沒有更多選擇的條件下,勉強撐起“中原正朔”的旗幟,為華夏政治文明的連續性,提供了一種解讀模式。
第三,這種“典章”,就五代十國的政治生態而言,至少凸顯兩大價值:一是對“秩序”的追求;一是對“民生”的重視。
《舊五代史》在編輯撰寫各類人物與故實時,對這兩種價值給予了足夠傾斜。歐陽修《新五代史》與之不同的是,更注入了批判意識,但不能因為歐陽修的批判,就認為《舊五代史》沒有思想。
事實上,薛史恪守了儒學價值觀,所有的講述,并不背離圣賢理念。至于對某類人物如馮道的評價,那應該視為儒學內部的分歧。
事實上,直到今天,如何評價馮道,仍然是一個不可能劃一的聚訟故實。儒學并不試圖統一天下意志,儒學承認“道并行而不相悖”。
薛相官拜宰輔,更監修《五代史》,堪稱“立功”“立言”,足可不朽。但在“立德”方向上,他有兩事為人詬病。

第一件事,他信服道教,最后服用丹砂中毒。
那是太平興國六年(981)六月的一天,他已經服用了丹砂,在朝中奏事,忽然覺得不對勁,趕緊辭別,走出大殿,在外,來不及回家,口渴,喝了一升多水。等到堂吏將他扶回中書時,已經不能說話。但他一定是口渴難忍,只用手指堂廡間的儲水器。左右趕緊取水來給他,他已經喝不下去了。他躺在辦公室的閣屋之中,估計是丹砂在胃里發熱,史稱“吐氣如煙焰”,被人抬著送歸家里。到家就死了。這一年他七十歲。
大儒,是不服用丹砂的。
并非不相信那東西,而是相信“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日常生活自有“居易俟命”之姿態,在“恭而安”境界中,完成儒學的體驗、傳播或踐履。大儒,沒有時間去“研究”或“服用”丹砂。

第二件事,他治家無方,兒子薛惟吉乃是一個街頭惡少。
薛惟吉養在讀書人家,卻不像一個讀書人家子弟。男子漢大丈夫,往往也有妻不賢子不孝之糗事,但名氣這么大的薛相,兒子卻是一個惡少,這事在士林被人嘆惋不止。這兒子并非薛相親生。
薛相妻子“妒悍”,不允許他納妾,因此,薛相無子,收留了薛惟吉。薛相很愛這個兒子,不免有溺寵之事,這兒子也利用了這一點,外面做事都瞞著薛相,所以薛相對兒子所為一點不知。
薛惟吉有勇力,長得也魁梧高大,就在京城與惡少們一起追逐打鬧,踢球縱酒,還喜歡音樂,與伶人們在一起吹拉彈唱,就是不讀書。
太宗知道薛相家事,等到薛相病逝時,太宗來到靈柩前吊唁。薛相的妻子來拜見。太宗安慰了薛妻好久,而后厲聲道:
“不肖子安在!”
薛惟吉正在靈柩一側,聽到皇上如此稱呼他,又羞愧又害怕,不敢答應。
太宗又道:
“這小子能不能改變自己的行為啊?如果改不了,恐怕不能繼承先人的志業,那怎么辦?”
薛惟吉從此以后,像是變了一個人,史稱“盡革故態”,將過去的生活方式全部變了。他開始謝絕那些街頭惡少,整個居喪期間,按照禮節應酬往來賓客。后來,又常與賢良的士大夫來往,更涉獵一些書史,慢慢有了氣質上的變化。史稱“時論翕然稱之”,時論都眾口一詞地稱賞他。
太宗知道他的行為改變后,就讓他知澶州,又改知揚州。后來,薛惟吉做到河南知府、鳳翔知府。
改變一個“不肖子”,讓他走正路,這是太宗給予薛相最大的恩典。
以上就是薛居正:五代到北宋的一代名相,然而卻教子無方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薛居正:五代到北宋的一代名相,然而卻教子無方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北宋宰相?
趙普是北宋的開國功臣,他深得太祖、太宗的信任,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計策就是出自于趙普之手。是趙普完成了五代以來由武治到文治的轉變,作為北宋開國第一功。
北宋第一丞相?
這個人就是北宋宰相章惇,他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宋史》將他列為奸臣,將其與蔡京、秦檜等人一并供萬人唾罵。但他的政治主張對北宋又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
誰是北宋最有名的宰相?
寇凖在宋太宗朝群臣中,以剛直足智著名。淳化初年,北宋朝廷處理了兩樁受賄案。情節嚴重的王淮,贓錢以千萬計,僅被撤職仗責,不久又恢復了原職;而情節較輕。
宋代名相?
太祖時期,名相趙普、薛居正、沈義倫先后官拜宰相之任。 宋太祖駕崩后,宋太宗趙光義繼續遵循太祖文治的遺志。在太宗時期,宋琪、呂蒙正等諫臣相繼得到了重用。
《二十四史》寫的是哪幾個朝代的歷史?是誰寫的?
(五)十七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南宋右丞相文天祥曾告訴元代丞相博。
唐玄宗為什么殺姚崇?
姚崇雖是一代賢相,但卻教子無方。其子姚彝、姚異廣交賓客,招權納賄,遭到輿論的非議。中書主書趙誨接受胡人賄賂,因事情敗露,被唐玄宗定為死罪,姚崇也極。
昭勛閣十四功臣?
這份名單分別是這些人:趙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載、潘美、李沆、王旦、李繼隆、王曾、呂夷簡、曹瑋、韓琦、曾公亮、富弼、司馬光、韓忠彥、呂頤浩、趙鼎、。
古代歷史上有“東漢云臺二十八將”和“唐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共有11人入選。 缺少公信力的昭勛閣 南宋理宗建的涵蓋南、北宋武將功臣的昭勛閣24人。其中岳飛落榜已。
《楊家將》里的潘仁美和歷史上的潘美差別有多大?
《楊家將》這部電視劇開始播出的時候,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一家人都是英雄,在戰場上的颯爽英姿讓人印象深刻,當然除了這些英雄人物,劇中的潘仁美也讓人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