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檔期已經快排到年底的電影院,確實恢復了朝氣。
一種經歷寒冬后的久違,蟬主幾乎是一部不落的支持。
有迎頭撞上糟心爛劇,也有遇見意外驚喜和感動。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近期上映的一部女性題材電影《回廊亭》。

故事改編自東野圭吾原著小說《回廊亭殺人事件》,豆瓣評分6.7。

作為東野圭吾作品中,是唯一以女性視角所講述的長篇故事。
《回廊亭殺人事件》被稱為“一個女性的復仇挽歌”。
但同樣也被評價為:“東野難得的一般的作品”。

在此之前,國內已經翻拍過網劇版《回廊亭》。
只不過,開局轟轟烈烈,結尾一片慘淡,豆瓣評分低至4.1,被吐槽連夜下載“反詐APP”的程度。
《回廊亭》影版回歸,多少有點一雪前恥的味道。
但看完賣點宣傳“為愛復仇,姐妹必看”,又難免覺得可能新添一恥......

(為了票房,都開始“標題黨”了。)
以下,我們就一起聊一聊影版《回廊亭》的故事......
(以下涉及部分劇透,如果你還沒看過電影,且有觀影計劃,建議先收藏或者轉發,看完后再來閱讀討論~)
影版《回廊亭》,懸
值得一提的是,3月影院“任素汐”已經占了兩部電影。
除了這次文章討論的《回廊亭》,還有近期上映的《荒原》。

當初憑借著出道之作《驢得水》出圈,演技實力是毋庸置疑的。
而另一位主演,則是此前憑借著《紅色高跟鞋》歌曲演繹成功翻紅的劉敏濤。
導演來牧寬,被最為廣泛熟知的作品是網劇《唐人街神探》。
編劇文寧,此前的代表作有《西游記女兒國》豆瓣評分4.4,《魔鏡》5.2,以及《征途》5.1。
說實話,《回廊亭》期待肯定是有的,但要說實際效果還是覺得蠻懸的。
電影《回廊亭》以一場數十億的遺產分配拉開序幕。
富商病逝,他的親屬們聚集在回廊亭等待數?億遺產將會如何分配,眾?各懷?胎。
就在這時,律師周揚(任素汐飾演)帶來了一本神秘日記和一封揭發兇手的信件。
牽扯出?場發?在一年前的?災實為謀殺。
而死者是富商流落在外的私??,更是全部遺產的第?順位繼承?!
富商兒子去世,財產被眾人瓜分,似乎每一個都重大嫌疑。

而兇?,似乎就隱藏在回廊亭中。
電影的開局就充斥著略顯多余的恐怖氛圍感。
深山綠野中一座與世隔絕的宅院。

一驚一乍的音效配合突然的切鏡,有點國產劣質恐怖片的拙劣感。
比如水池一幕:
(高能預警)

觀眾確實可以被嚇到,但也著實膈應。
拍懸疑電影需要導演對整體把控和細節要求有足夠的能力。
但從《回廊亭》來看,有明顯的不足。
比如在富人的描繪上,扮蠢出丑,浮于表象。

電影開始時幾人坐在桌上啃肉的環節,帶著一股虛浮的諷刺。
從幾個女性展現出來的自我救贖來看,問題確實被討論的,但是“救贖”卻沒有很好的體現。
傷痕累累的程萱,逃避家暴的最終結局是殞命。
林珍惠林經理,看似最精密的復仇,卻最終入獄痛哭出聲。
胡可飾演的季冬梅,在縱容和溺愛中親手毀掉了自己的兒子。
葉彤整形歸來復仇,到頭來卻發現生存下來的信念卻充斥著他人的算計。

即使最終頓悟,有浴火重生之感,但表達的卻格外生硬。
葉彤走出與杜宇最初相識的地方,突如其來的升華感慨:
“最暗的時候只要有光,哪怕只有一絲,也值得你為它好好活著,如果沒有光,我便是自己的光。”
多少有點當年QQ簽名的尷尬感。
最糟糕的是
淪落為沒有邏輯的恐怖電影
作為懸疑電影,《回廊亭》最糟糕的是邏輯線幾乎一塌糊涂。
富人全員無智,只會神神兮兮,咋咋呼呼的咆哮,任憑一個律師“擺布”。
要說葉彤以律師周揚的身份后,做了什么厲害計謀,壓根沒有體現。
只是一封信就讓一群各懷鬼胎,但明明不是兇手的眾人亂了陣腳。
且一個個完全缺失思考的能力,整個過程充斥著咆哮、嘶聲力竭,全程 crazy狀態。

情緒靠演員強行外在宣泄,懸疑靠視聽語音烘托,但結果都用力過度變成故弄玄虛,相當牽扯。
導演的野心大,懸疑、愛情、親情、復仇,樣樣都想要,結果就是一樣也拍不好。
整個故事前半段警方都是缺席的,但結束又偏偏因為“警察”的出現開始變得草草收場。
壞人突然下線,節奏紊亂,頭緒不清,復仇感大打折扣,劇本殺都比這有邏輯。
然后,就是潑雞湯行徑,大片的矯揉造作的苦情戲。
最終導致人物單薄失真,甚至帶著一絲虛偽感。
反而在敘事性上,你看到一種刻意的堆疊的迎合。
即使最后出現的幾個反轉也沒有任何拯救的效果,反而分散了高潮,使得每次反轉都差了口氣。
唯一的亮點,也只剩任素汐和劉敏濤飾演兩位主角的演技。

但可惜的是,劉敏濤的演繹派,和任素汐的生活派演繹風格也略顯割裂。
導致兩者的演繹都沒法呈現出最好的效果,實屬可惜。
回廊亭“漢化”,還差點意思
看過原著的網友應該可以理解“任素汐”主演的部分原因。
比如原著中所呈現的“丑女悲劇”是最無妄的愛。

假私生子告訴枝梨子:“我不過是為了自己的野心,才勉強和你擁抱。"
小說隱藏的反轉極大程度展現了人性的惡之極致,殘酷到不留一點溫情。
但矛盾的是,國內影版卻又在這一呈現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
進而變成了“愛會戰勝邪惡”,把反面人物“去邪惡化”,留存溫情。

人性的深刻批判消失了。
對反派的批判和揭露的力度都大打折扣,小說自身的特色也消弭了。
原作本來的核心詭計被扭曲。
一方面也是對客觀限制的妥協,迎合內地電影“需求”的一種結果。
但犯罪懸疑和某種形式正確本身就很沖突。
不是說正能量表達不可以,但一定是有扎實的劇情為依托。
但現在的《回廊亭》則拼接感很強,一段有一段的敘事主題,這也導致了最終難以圓說的最終結果。

此外,則是當下國外著作改編無法逃避的困境,改編過程中無法觸及到作品的內核,也不能很好地將其“漢化”。
“回廊亭”的建筑形式和中國文化隔閡較大,代入感很勉強,最后呈現形式上就會很別扭。
是一種漢化后的“水土不服”。
觀眾也并不會因為“改編自東野圭吾”就盲目買賬。
再者,其實《回廊亭殺人事件》原著本身不是很出彩,但如果能夠做到尊從內容不做魔改可能也不至于爛成這樣。
目前我們所看到的糟糕呈現,是導演“既要,又要”的結果。
想要吃女性題材的紅利,把核心的立意大概成女性集體困境,但手法又多是一種“偷懶”的套用。
一套雜糅下來變成了“四不像”。
轉載自頭條號:咖主說咖。(如果侵犯你的權益可以下面留言我刪除,也可以聯系網站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