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hthf1"></strike><th id="hthf1"><video id="hthf1"></video></th>
<strike id="hthf1"></strike>
<strike id="hthf1"><i id="hthf1"><cite id="hthf1"></cite></i></strike>
<span id="hthf1"><i id="hthf1"><cite id="hthf1"></cite></i></span>
<strike id="hthf1"><i id="hthf1"></i></strike> <strike id="hthf1"><dl id="hthf1"><del id="hthf1"></del></dl></strike><strike id="hthf1"><i id="hthf1"><del id="hthf1"></del></i></strike><strike id="hthf1"></strike><strike id="hthf1"></strike>
<strike id="hthf1"><i id="hthf1"></i></strike>
<strike id="hthf1"><i id="hthf1"></i></strike>
<span id="hthf1"></span><ruby id="hthf1"><i id="hthf1"></i></ruby>
<strike id="hthf1"><dl id="hthf1"><del id="hthf1"></del></dl></strike>
<span id="hthf1"><video id="hthf1"></video></span>
<span id="hthf1"><dl id="hthf1"></dl></span>
<strike id="hthf1"></strike>
<strike id="hthf1"><i id="hthf1"></i></strike>
<strike id="hthf1"><i id="hthf1"></i></strike>
<strike id="hthf1"><dl id="hthf1"><del id="hthf1"></del></dl></strike>
<strike id="hthf1"></strike>

正能量網

為什么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1865年6月12日,僧格林沁在平捻的時候陣亡,消息傳回清廷中樞之后,“兩宮震悼”,嚇壞了慈禧,也嚇壞了滿朝臣工。

清史稿評價僧格林沁:“有清藩部建大勛者,惟僧格林沁及策凌二人。”

清朝設有五個藩部,即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和黑龍江布特哈,藩部不同于藩屬國之處在于它們直接受到清朝的統治,最高權力機構為理藩院。

僧格林沁和策凌一樣,出身于蒙古博爾濟吉特氏,五個藩部這么多人,可實際上真正為清朝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的卻只有僧、策二人而已。

僧格林沁之于清朝,猶如滿桂之于明朝,只不過,僧格林沁之死對于清朝的影響卻遠甚于滿桂之死對于明朝的影響,說僧格林沁之死是晚清軍事史上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轉折點并不為過,說僧格林沁之死改變了清朝國運亦可。

為什么死了一個僧格林沁,竟讓清朝滿朝悲戚,如喪考妣?

僧格林沁是晚清軍事史上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清史稿說他和策凌是藩部中為清朝建立大功勛的唯二之人,倒不如說他是晚清唯一一個還能打仗、會打仗和敢打仗的旗人將領,畢竟當時的滿人已無人堪用。

咸豐三年,太平軍將領林鳳祥、李開芳率師北上,席卷山東,竟有直逼京畿之勢,將咸豐皇帝嚇了個夠嗆。

好在僧格林沁屢出奇謀奇兵,先于咸豐五年正月東連鎮木城,活捉敵將林鳳祥;再于六月在山東馮官屯生擒李開芳。林、李二人是太平軍一時之宿將,僧格林沁打敗了他們,也打斷了太平軍的北伐之路,從而保住了清朝的半壁江山,這也是清朝將僧格林沁視為“長城”的原因。

后來,捻軍再起于山東,咸豐皇帝一看無人可用,只好再次起用了僧格林沁,讓他率師平捻。

僧格林沁率領所部打得捻軍找不著北,從太平軍到英法聯軍,再到到捻軍,清朝京畿三次面臨險境,清政府都是讓僧格林沁出手。

只可惜,僧格林沁只擋住了太平軍那一次,英法聯軍那一次失敗了,捻軍這一次更慘!

僧格林沁竟然上當被圍,陷入了捻軍的包圍之中,最后在突圍時墜于馬下,從而被追上來的捻軍給一刀砍了。

從此之后,旗人之中,再無一個可用之人,清朝統治者能不傷心?

僧格林沁和曾國藩素有“北僧南曾”之稱,原本一北一南共同拱衛清朝江山的同時又相互鉗制,但是僧王一死,打破了這個平衡。

僧格林沁代表的是清朝的根本——八旗軍軍事集團,曾國藩則代表的是新興的漢族軍事集團,清政府更相信僧格林沁還是曾國藩?這是不言而喻的事。

此外,僧格林沁也是晚清八旗軍的靈魂人物,他在,則八旗軍尚可一用;他亡,則八旗軍沒了靈魂,再無一戰之力。

這時候僧格林沁的陣亡,便代表著被清朝視為根本利益所在的八旗軍軍事集團被以曾國藩為首的漢族軍事集團所取代,所以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一點也不為過。

沒有了僧格林沁,便沒有了精銳的蒙古鐵騎,沒有人可堪一戰的八旗軍,清政府還能用誰去制衡湘軍?

如果任由湘軍繼續發展的話,將來功高蓋主,曾國藩想謀權篡位怎么辦?

所以,僧格林沁的死被清政府視為失去了“國之柱石”,沒有柱石,焉能安穩?

僧格林沁一死,八旗軍再不堪一用,清朝自此失去一臂,也因此不得不開始重要漢人將領,從而使得清朝的軍權開始從滿人、旗人的手中流向漢人將領。

僧格林沁死后,曾國藩的湘軍迅速發展成為了清軍中的最強軍,讓慈禧和清政府忌憚不已,這也是慈禧在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之后,想方設法廢了湘軍的原因。

好在曾國藩想要“成圣”,沒想著造反,所以好好地配合慈禧裁撤了湘軍。

只不過,湘軍雖然被解散了,但是清政府卻已經沒辦法阻擋漢人將領的崛起,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以及后來的聶士成的武毅軍、宋慶的毅軍和袁世凱的北洋新軍,這些成為支撐晚清統治的軍事集團又有哪一個不是以漢人將領為首?

這一切,始于僧格林沁的陣亡。

所以,僧格林沁的死不僅是晚清軍事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標志著晚清的政治格局和軍事格局的轉變,從而改變了清朝國運,這恐怕也是蔡東藩評價僧格林沁為“清祚之所賴以保存者也”的原因。

僧格林沁是給清廷撐場面的最后一人。他的死,意味著滿蒙聯合的軍事力量瓦解,直接導致了漢人地方勢力做大,最終演變為北洋軍閥。


僧格林沁有兩個身份,一是蒙古王爺,二是清朝名將。這兩重身份,充分反映了清朝長期的統治結構——滿蒙結合。

漢人處于被壓制、被防范的地位。比如,同一個職位,分設滿漢官員,漢官級別要低于滿官。

但清朝對蒙古人,也是區別對待。蒙古人分為東、西、北三大系統。

因為,清朝龍興于東北,與東部蒙古(科爾沁部)接觸最多,雙方結合的最早。對北部(喀爾喀部)則采用拉攏手段,基本有些土司制的意味。而最狠的,是對西部的準噶爾汗國,則直接消滅掉。


真正的滿蒙結合,說的就是與蒙古科爾沁部的結合。

僧格林沁就出自科爾沁部。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弟弟哈薩爾的第二十六代孫。其父只是一個四等臺吉,屬于最低等的爵位。再加上蒙古地區當時的落后環境。所以,幼年的僧格林沁只能跟著父親一起去給富人家放牧為生。

幼年的艱苦生活,鍛造了他在之后帶兵打仗時,能夠與將士同甘共苦的作風。也成為清末貴族中少有的實力派。

但,若不是他的堂叔沒有子嗣,他又被選為嗣子,即使他有再大的實力,也不會有機會施展。也正是借著黃金家族的一點血脈,僧格林沁繼承了極為龐大的一筆政治遺產。

他的堂叔索特納木多布濟是科爾沁左翼后旗扎薩克郡王,也是嘉慶帝的女婿,還是嘉慶帝的顧命大臣,死后被道光帝追封為親王。

而這些地位,全被時年十三歲的僧格林沁繼承下來。僧格林沁繼承了郡王的爵位,還是道光皇帝法理上的表弟,奉命御前行走、賞賜三眼花翎。

在第二年,也就是他十四歲時,被任命管理上虞備用處、火器營。這都是皇帝親兵,相當于清朝的錦衣衛。

在道光帝死前,僧格林沁又被委任為顧命大臣,輔佐咸豐帝。

整個道光朝,僧格林沁不斷晉升,一直是皇帝身邊的紅人。而且,還是事兒少錢多的那種。


但到了咸豐朝,真正的天下大亂開始了。南方有太平天國、北方有英法聯軍,之后又有捻軍。僧格林沁是堅定的主戰派,也由此開始征戰生涯。


僧格林沁不僅是八旗都統,還是哲里木盟的盟長,可以調動手下八旗兵及蒙古兵,保衛京畿。僧格林沁先后與太平天國北伐軍、英法聯軍、捻軍作戰,兩勝兩敗。



第一仗,由于天平天國北伐軍孤軍深入,缺乏后援,僧格林沁得以發揮優勢,兩年間剿滅北伐軍殘部,生擒北伐主將林鳳祥、李開芳。


至此,僧格林沁的功勞達到頂峰,郡王升格為親王世襲罔替,被授予努爾哈赤御用寶刀,得到咸豐帝御賜“湍多巴圖魯”稱號。


第二仗,背景是在第一次大沽口戰役中,清軍戰敗,被迫簽訂《天津條約》。而僧格林沁認為只要請全國兵力,一定能把侵略者打出去。請朝廷撤回條約。但遭到主和派的壓制。但,僧格林沁也因此得到了駐防大沽口和京東防務的任命。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整頓軍隊,積極備戰。恰好遇見英法戰艦闖入防線,被清軍擊毀三艘,使得四百多英軍死傷。英法聯軍撤走。史稱大沽口保衛戰。僧格林沁的功勞簡直無以復加。甚至傳到了歐洲,被馬克思盛贊。


第三仗,是轉過年來的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再次進攻天津時,僧格林沁卻輕敵兵敗,退兵后,一敗于張家灣,再敗于八里橋。僧格林沁郡王爵被革去。只保留了欽差大臣之職。咸豐帝出逃,英法聯軍攻進北京,火燒圓明園。

第四仗,僧格林沁追剿捻軍,卻中了對方誘敵深入之計。在突出重圍后,因重傷落馬,被小兵張皮綆所殺。


僧格林沁一生四戰,全在北方。而南方則有湘軍、淮軍。本來,湘軍、淮軍不算是正規軍。

在清朝的軍隊體系里,從高到底依次是八旗、蒙古、綠營、團練

八旗內部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并不是二十四個旗,而是八旗各個旗里,都有滿蒙漢。

所以,并不是所有蒙古兵都屬于八旗蒙古。在蒙古地方的蒙古兵,屬于各盟旗的蒙古王公掌控。

綠營兵多為漢人,最初是明朝南方軍人轉化而來。人數最多,戰斗力也最差。

團練相當于民兵,最初根本不入流,不算正式編制。可綠營兵不堪用,八旗兵人數少,蒙古兵多在北方的蒙古地方。也就只能讓各地自己籌錢自己招兵,才有了團練。

不過,在剿滅太平天國、捻軍的過程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是地方團練。也就是湘軍、淮軍。地方團練,代表人物是曾左李等人。

這也就形成了,清朝末年主要的兩支武裝力量。一是在北方負責京畿保衛的僧格林沁,統帥八旗兵與蒙古兵。一是在南方負責對抗太平天國曾國藩等人,統帥湘軍、淮軍等團練兵。

一南一北,初步形成了兩個勢力集團。南方這一伙人是新興勢力。第一代是湘軍的曾國藩,第二代是淮軍的李鴻章,第三代是清末新軍的袁世凱,第四代是北洋軍閥段祺瑞、馮國璋等人,一直延續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


僧格林沁死后,清廷在軍事上完全依賴地方團練起家的曾左李等人。

傳統的滿蒙結合的軍事集團退出了歷史舞臺。所以,僧格林沁算是最后一代。之后,雖有恭親王等人,沒一個能打的。

而新興勢力的第一代曾國藩與傳統勢力的最后一代僧格林沁,是同一時代的人物。故而,僧格林沁的死,便是清朝軍事力量倒轉的關鍵節點。

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星爺版的《武狀元蘇乞兒》。

劇中的僧格林沁不干正事,先是跑去怡紅院找樂子,因為一個女人跟星爺爭風吃醋,后來又命大反派趙無極用金子變出個美女來討好年輕的咸豐帝。

僧王在晚清歷史上地位特殊,歷道光、咸豐、同治三朝,更是道光死時的顧命十大臣之一。作為蒙人,僧格林沁具有高貴的出身,他是博爾濟吉特氏的后人,遠祖是成吉思汗的同胞弟弟:奇葩史書《蒙古秘史》里著名的魔鬼筋肉人(生如巨蟒)+神射手(百發百中外加遠程精確制導)+大胃王(早餐吃牛犢,外加生吞活人)——哈布圖·哈薩爾。當然啦,由于哈薩爾及其科爾沁部身體健康生育能力強,草原上一半以上的蒙古族都認為自己是哈薩爾的后人。

科爾沁部不僅人多,而且與清政府關系親近,多次的聯姻鞏固了這種歸屬感。清代幾次邊疆戰爭中,科爾沁騎兵都堅定的輔佐著清軍進行作戰,直接參與了征伐噶爾丹、策妄阿拉布坦、羅卜藏丹津等幾次大動作。科爾沁騎兵的沖鋒能力和戰斗方式也豐富了清軍的軍事部署,也常被清軍作為前鋒使用。

僧格林沁就是這強大部族的繼承者,老王爺死時,作為候選人之一的小僧十幾歲時被欽點為王位接班人。雖然是幸運中簽,僧王本人的功勛確是腥風血雨里摸爬滾打混出來的。國之將亡,必有妖孽,京郊也有悍匪橫行,僧王親自率隊剿滅匪患,奠定了自己“猛將兄”的人設。多年戎馬,僧王浴血而戰,內有太平天國,外有英法聯軍,頗有戰果的僧格林沁也成了暗夜里的一點光亮。最值得稱道的是,1859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外虜再犯天津大沽口,旱鴨子僧王趕鴨子上架迎戰英國遠東艦隊,并取得了難得的大勝。

但是,戰無常勝,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1860年,僧王的衰音在通州八里橋已然奏響,英法聯軍完勝裝備落后、戰法陳舊的清軍。蒙古騎兵的剽悍終將湮沒在歷史的風沙之中,僧王的最后幾年在鏖戰捻軍的前線上度過,最終死于重圍之中。僧王之死,錯綜復雜,不是純粹的軍事事件,此不展開。

“忠君鐵騎”僧格林沁戰死以后,清帝國曾經倚仗的滿蒙騎兵再無承襲之力,從此一蹶不振。滿蒙貴族中也再站不出一位沖鋒陷陣的軍事將領,軍事上弱勢,更削弱了政治層面的博弈籌碼,滿清皇室無可依靠,從此只能更多倚仗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人實力派們多多“公忠體國”了。

僧格林沁是滿清傳統軍事制度最后的頂梁柱。

僧格林沁的戰敗及死亡,也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最后的頂梁柱

大清的傳統軍事力量,主要是八旗和綠營。

然而,到清代中期以后,八旗、綠營漸漸腐爛,已不堪用。

太平天國起義后,八旗、綠營充分暴露其無能,已不能拱衛大清江山。

曾國藩等人組織起的湘軍能戰,勉力支撐,維持著局勢。

然而,對大清統治者來說,曾國藩、李鴻章等漢人,雖可用來應急,但卻絕不敢以之為支柱的。

大清需要在“信得過”的人中,尋找能夠忠于朝廷、維護其統治的將帥和軍隊。

僧格林沁及其統帥的蒙古騎兵,成為大清最后的心腹。

因為僧格林沁死后,清朝廷就沒有人能夠牽制以湘軍為首的漢人武裝了。

僧格林沁的人生很有趣,他雖然出身于一個普通的蒙古家庭,但身上流淌著的“黃金血脈”,卻讓僧格林沁成為了索特納木多布濟的嗣子,看似八桿子打不著邊的關系,總能在恰當的時候讓人改變命運,僧格林沁就是這么一個典型的例子。

僧格林沁的死代表了大清兵權從滿蒙勢力轉入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漢人勢力

在雍正乾隆時期,即便有年羹堯、岳鐘琪等將軍的存在,大清的將領還是以滿清、蒙古為主。大清的兵權還是緊緊掌握在滿蒙勢力的手里。

從天平天國之亂、捻亂、陜甘回變、云南回變、第一二次鴉片戰爭等戰爭,滿清將領慢慢戰死而新生力量有沒有得到補充,湘軍、淮軍于是崛起:

《八里橋之夜》展示的英法聯軍占領八里橋之后的戰后情形


1、和春,滿州鑲黃旗、欽差大臣,在第二次圍困金陵時,被李秀成攻打杭州不得不分兵而失敗戰死;

2、烏蘭泰,滿州正紅旗,擅長訓練、火器,在追擊太平軍的昭平山中被擊敗戰死;同時戰死的有滿州正白旗的長瑞、昌壽。

3、文瑞,蒙古鑲藍旗,守杭州時戰死;

4、雙來,漢軍正白旗人,攻打揚州時戰死;

5、勝保,滿州鑲白旗人,被東太后慈安賜死;

6、托明阿,滿州正紅旗人,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因傷退休。

7、德興阿,滿州正黃旗人,1867年去世。

8、舒通額,滿州鑲白旗人,同治三年在平定捻亂中戰死;

9、恒齡,滿州鑲黃旗人,同治四年在平定捻亂中戰死;

10、蘇克金,滿州正黃旗人,同治三年在戰斗中突發疾病而死。

11、何建鼇,漢軍鑲紅旗人,和僧格林沁戰死;

12、樂善,蒙古正白旗人,在大沽炮臺中戰死;

在僧格林沁死后,滿清勢力基本上沒有有能力的將領,只有依靠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形勢圖:用障礙攔截河口,導致英法船只集中并進入射線范圍,左邊的岸炮猛轟

僧格林沁是冷兵器時代的代表?

很多人認為僧格林沁的死,是代表了大清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認為僧格林沁在八里橋之戰的失敗就在于僧格林沁頑固的使用蒙古傳統騎兵戰術對付英法聯軍導致的。

那么僧格林沁真的是只懂冷兵器和騎兵而不懂火槍嗎?

1、在挫敗太平軍北伐中就有兩次明確使用火炮攻擊的記錄:

“毀堆村、連村、杜場諸賊屯,炮殪悍酋吉文元”
“悍黨詹啟綸出降,焚西連鎮賊巢,僅余死黨二千余人,以大炮環擊。”

2、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的勝利就是僧格林沁善用火炮伏擊的證明。

3、八里橋之戰戰敗是敗于英法聯軍武器升級而非僧格林沁只懂騎兵沖擊。根據俄國布克斯蓋夫登男爵所著的《1860年北京條約》的記錄作戰過程:

A、騎兵以樹林為掩護同時襲擊法國炮兵和英國陸軍并意圖突入后方,但被照明彈被迫中止;

B、在八里橋墓地附近,騎兵再次試圖沖擊英法聯軍,同樣失敗;

C、在八里橋橋堍,清軍和英法聯軍在這里進行激戰——這里是清軍最后的防線。清軍的27尊炮兵連和埋伏的清軍,被八門法國線膛炮摧毀和射殺。

D、法軍度過運河占領八里橋后,清軍才撤退。

參戰的法國將領蒙托邦如此回憶:

“八里橋成了這一天最動人的一幕。早晨還斗志昂揚的那些清軍騎兵,現在都已消失得無蹤影了。這座橋是一種古老文明造就的偉大古跡。那些衣著華麗的騎兵,在橋道上揮動旗幟,毫無掩護地以一種對我軍大炮和火炮無能為力的炮火反擊。”

即:英法聯軍的線膛炮,是八里橋之戰清軍失敗的原因。

從俄羅斯人的記錄來看,僧格林沁的戰術是用騎兵同時沖擊英法聯軍,一是讓英法聯軍軍亂,二是用大規模騎兵來引誘英法聯軍追擊進入僧格林沁以27尊火炮和禁旅八旗為主的埋伏圈。

僧格林沁的騎兵沖擊是誘敵之計,但兩次都沒有能夠成功,反倒被英法聯軍步步為營進攻而發現了埋伏,最終失敗。

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時所拍攝的戰后所拍攝炮臺照片


綜述

僧格林沁在八里橋之戰時,并沒有喪失八旗精銳。八旗精銳的喪失,是在剿滅捻亂之時。根據俄羅斯人伊格的估計,八里橋之戰投入5到6萬兵力,損失1000人(清朝自己估計為3000人),戰損率2%,不算高。

我不知道大家所說的八旗精銳(或蒙古騎兵精銳)盡失,是根據什么來的。但從斯蓋夫登男爵所著的《1860年北京條約》中:

“一部分軍隊奔向北京,而大部分則向北跑回草原老家。”

的記錄來看:蒙古騎兵精銳并沒有全部戰死,或者大部分戰死,而是跑回蒙古。

八旗精銳或蒙古騎兵,基本上都是在平定捻亂時戰損的。當時曾國藩、李鴻章的湘軍、淮軍采取圍堵策略,而僧格林沁都是主動率軍直入大戰:

“自蘇克金、舒通額、恒齡等歿后,得力戰將漸稀。朝命先調湘淮軍著名兵將,多觀望不至,僧格林沁亦不原用之。”

騎兵主力的戰損記錄:

“僧格林沁所部騎兵最號勁旅,驍將以舒通額、恒齡、蘇克金為最”

而上面也說了,舒通額、恒齡、蘇克金都是在同治3、4年戰死的。八旗精銳或蒙古騎兵應當是跟隨三人戰死而喪失的。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在清朝276年的歷史中,除了建國初期的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武勛王舒穆祿·揚古利(追封)和義王孫可望之外,就只有三位非宗室大臣被封王,他們分別是傅恒、福康安和僧格林沁。

其中,傅恒和福安康都是死后被追封的,并且所封“王”的級別也只是郡王而已,但僧格林沁卻是在生前被晉封為親王,由此他也成為三藩之亂后,清朝歷史上第一個在生前被封王的異姓大臣,由此可見僧格林沁對于清朝的貢獻。

僧格林沁雖然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但傳到他這一代時,昔日的輝煌早已經煙消云散,他自幼家境貧寒,還曾隨父親為富人放牧為生。后來在伯父的幫助下,他先是被選定為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嗣子,后又到京城當官,由此開始走上政治舞臺。

大家知道,大清本是以騎射立國,蒙古鐵騎更是天下無敵,后來僧格林沁所擔任的,正是鑲黃旗蒙古都統,手上掌握著蒙古八旗中最精銳的鑲黃旗,這近2萬余人的滿清鐵騎,被稱作是大清最精銳的騎兵,也是清朝最后的王牌。



當時民間有傳言,叫做南有曾帥,北有僧王。這其中的曾帥,就是指的湘軍的創始人曾國藩,而這位僧王,就是指的僧格林沁。咸豐皇帝也曾自豪的將僧格林沁比作是清廷的長城、國之柱石。

在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后,僧格林沁先是率部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林鳳祥,接著又在山東馮官屯剿滅太平天國李開芳部,生擒李開芳。其后兩年,僧格林沁參與大小數百戰,全部殄滅,無一漏網,因此威名震于海內。

后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僧格林沁又率部擊毀英軍戰艦3艘,使英軍死傷464人,英海軍司令賀布受重傷。相持數日,英法聯軍軍艦撤走,從而取得大沽口保衛戰的勝利。

這場勝利,是自1840年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國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清廷對僧格林沁和有功將士大加獎賞。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也對此事給予充分關注與肯定。

在當時的背景下,清朝的正規軍已經基本上被太平軍滅的差不多,而湘軍和淮軍等地方漢人軍閥又已經全面興起,儼然對滿人的統治和地位產生了威脅。

此時,清朝唯一能夠信賴的軍隊,就只有僧格林沁到騎兵部隊,同時僧格林沁也成為抵制漢人地方軍閥勢力的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



但是,僧格林沁的騎兵神話終究還是走向末路,在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之時,僧格林沁奉命率部前去迎戰,但這些身披鐵甲的巴圖魯們終究沒能擋住高速射擊而來的槍彈,僧格林沁兵敗八里橋,損失數千人,最終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圓明園被毀。

同年,直隸、山東及河間府一帶捻軍四起,僧格林沁又奉命率部赴山東與捻軍作戰。志在必得的僧格林沁,決心一鼓作氣將捻軍徹底殲滅。但他并不知道,或者說難以理解,新的對手與他過去曾經擊敗過的太平軍部隊,已經完全不一樣,不管是戰術還是武器。

但是,僧格林沁卻還是仿照原先消滅太平軍的戰略戰術方式,對捻軍發起騎兵沖鋒,結果在高樓寨一戰中,僧格林沁的部隊被捻軍引誘到精心設計的包圍圈,最終遭遇全殲,2萬余滿清鐵騎全軍覆沒。

當時的捻軍并沒有找到僧格林沁尸首,這個時候出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兵,手里拿著頂戴花翎,他說打仗的時候看到一個當官的受傷墜下馬,逃到了麥田里。于是他悄悄跟上去,一刀砍下這個大官的人頭,這個大官就是僧格林沁,享年55歲;這個小兵叫做張皮綆,當時才16歲。

僧格林沁死后,清廷再無嫡系軍隊可用,只能大規模啟用漢人和漢軍,于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率湘軍和淮軍進入北方剿捻。1868年,捻軍被基本消滅。

自此,清朝的軍事力量全線衰落,漢族官員開始全面掌控晚清的軍政和地方督撫權力。與此同時,僧格林沁的死標志著冷兵器時代結束,熱兵器時代的開啟。此后,清軍徹底放棄騎兵沖鋒戰術,清軍也開始進行改制,新式軍隊開始誕生。

僧格林沁在晚清時期,是清王朝最為倚重的國之柱石。


他之所以被清王朝倚重,正是因為太平軍建都天京之后,僧格林沁成為了長江北岸一股重要的軍事力量。


安慶被湘軍攻下之后,在安徽境內的太平軍勢力一度引兵進入河南、陜西兩地,這些江北的太平軍余部以西安、歸德、武昌為活動區域,屢屢侵襲各地。不僅如此,這股最后殘存的太平軍余部,他們的戰斗力更彪悍。

江北太平軍統帥陳得才聯合山東的捻軍、陜西的回民,組建了一支江北聯軍。陳得才吸納捻軍的作戰方式,不在采用固守一城一地的作戰方式,而是采用游走的作戰方式,以侵襲江北城鎮為主,以埋伏殺敵為輔。


這種全新的作戰方式讓清王朝在短時間毫無辦法。


僧格林沁為了能夠蕩平這股殘余勢力,親率自己帳下的精銳騎兵,不停的游走追擊,成為了江北地區拱衛京師的最大的一支騎兵力量。


當時的太平軍將領陳得才帶領著聯軍從河南境內一路攻占山陽、華州、渭南,逼近陜西西安,在這種關鍵的時刻,駐守在廬州的陳玉成被湘軍統帥多隆阿圍困,急忙向陳得才求援。


陳得才聽到求援之后,急忙引兵從陜西回援,可是陜西到安徽境內的路途遙遠,千里之地的距離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救援廬州。


陳得才挺兵抵達舞陽的時候,陳玉成在逃亡到壽州之后,被殺身亡。


此次救援行動宣告失敗,陳得才引兵進攻漢中,剛剛順利拿下漢中,天京又被湘軍圍困。他只能放棄漢中,再一次引兵進入河南、湖北,想要救援天京。

一直在河南境內駐守的僧格林沁抓住戰機,死命的追擊陳得才的這股勢力。陳得才挺兵抵達麻城,為了防止僧格林沁的騎兵切斷后路,屢屢在后方掣肘,他一方面駐守在麻城,另一方面則下令讓賴文光北上進攻僧格林沁的騎兵。


僧格林沁萬萬沒有想要太平軍竟然會突然揮兵北上,駐守在羅陽、信陽兩地的軍隊被輕而易舉的擊退。


陳得才和賴文光兩個人再一次在麻城整頓大軍,兵分兩路救援天京:


  • 賴文光沿長江北岸進軍,進抵太湖

  • 陳得才穿越英山、霍山,進入安徽


陳得才分兵,僧格林沁再次引兵追擊陳得才的軍隊,僧格林沁屢屢追擊徹底激怒了陳得才,他下令在蘄州進攻僧格林沁,被僧格林沁大敗,陳得才一路引兵逃亡英山、霍山,手下部將馬融合竟然帶領著十余萬的太平軍投降了清軍,軍心瞬間渙散,陳得才憤憤不已,服毒自盡。


如此一來,長江北岸的太平軍就僅僅剩下了賴文光統率的一股勢力。


賴文光再次改變了以往的作戰方式,從來不會選擇正面進攻僧格林沁的軍隊,你僧格林沁的軍隊不是能跑嗎?


賴文光想了一個辦法,不斷的在河南境內奔襲,他帶領軍隊在各地瘋狂的侵襲,信陽、襄陽、鄧州、新鄭、睢州等地到處游走,搞得僧格林沁人困馬乏。


僧格林沁在睢陽追上賴文光的時候,賴文光有挺兵北上進入了山東境內。


定陶、汶上、武城、濟南到處都是太平軍的足跡,僧格林沁在短時間內也毫無辦法,他只能下令繼續追擊這股殘余勢力。


僧格林沁統帥騎兵在濟南追上賴文光的時候,賴文光卻突然南下途徑郯城、海州,從海州一個急轉彎又挺兵北上,途徑沭陽、鄒縣、汶上、濮州、曹州,終于停下了腳步。


此時的賴文光已經知道僧格林沁的騎兵縱然戰斗力再怎么彪悍,長途奔襲五千里之地,戰斗力早已經折損一半,他下令在曹州高樓寨設下伏兵,同時派遣了一小股勢力前去引誘僧格林沁,這股誘敵部隊且戰且退,退到了高樓寨。


僧格林沁不知有詐,帶領著騎兵一路橫沖直撞的進入了高樓寨,被兩翼的伏兵進攻。他下令兩次突圍,一一失敗,最終戰死在了高樓寨。


此時事件之后,清王朝在江北的依仗力量無一幸存,僧格林沁的帳下騎兵不僅僅是對抗太平軍余部的主力,還是平衡湘軍和淮軍的重要軍事力量。江北力量瞬間瓦解,此時的清王朝唯一能夠也依靠的也僅僅是漢人曾國藩和李鴻章組建起來的湘軍。

,滿清王朝,自從入關以后。其起家的資本,滿清八旗。在歌舞升平中,戰斗力逐漸喪失。還是在康熙年間的時候,滿清八旗就已經基本不能打仗,以至于平定三藩的主力是以漢人為主的綠營兵。

到了乾隆時期。其戰斗力就更差了。根據歷史相關記載,乾隆在杭州閱兵的時候,滿清的八旗兵已經不能騎馬。經常從馬上摔下來,拉弓的時候連弓箭都拉不動。

至于到了鴉片戰爭以后。滿清軍隊就只能當個擺設了。而僧格林沁所率領的蒙古騎兵部隊是當時滿清手上除了漢人以外唯一能打的有著強悍戰斗力的部隊。

▲僧格林沁

所以當僧格林沁活著的時候滿清手上還有一支能夠制約漢人的部隊,當僧格林沁死后,無論是滿族還是蒙古族,都沒有能夠作戰的部隊,也就意味著以漢人士大夫為代表的階層成為了晚清軍事上的主要力量。所以僧格林沁的死確實是晚清軍事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太平天國運動之后的晚清政治格局。

在整個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充分暴露了滿清已無能力掌控天下的事實。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后,滿清政府對漢族士大夫們實行了懷柔政策。當時的政治格局就是漢族士大夫承認滿清政府的統治地位,作為回報滿清政府給了漢族士大夫在地方上很大的自治權,包括了軍權和財政權。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一大批漢族地主士大夫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后迅速崛起,成為了地方大員,封疆大吏。

▲曾國藩是晚清漢族士大夫階層的代表人物

晚清時期,由漢族士大夫發起了一場旨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由此開啟了我國近代化的歷程,經過20多年的發展。晚清的經濟軍事能力有所提高。也就創造出了史稱“同治中興”的一個較長的穩定發展時期。

甲午戰爭改變了晚清的政治格局

但是在甲午戰爭之后,漢族地主士大夫們認識到。滿清政府已經不能繼續帶領中國走向獨立自主和繁榮。為了穩定漢族地主士大夫們的情緒。在晚清的最后,10多年里。滿清政府拋出了君主立憲的政改承諾,但君主立憲,改革的最后結果卻是由滿清貴族把持了政府內閣。表面上看起來是君主立憲政體。實際上還是滿人獨裁專政,對此,漢族地主士大夫們非常不滿。

▲甲午戰爭,充分說明了滿清政府已無力統治中國

其實,這也是造成辛亥革命當中滿清最后垮臺的重要原因。

在慈禧死后清朝的攝政王載灃為鞏固滿清貴族勢力,打壓漢族地主士大夫,剝奪了袁世凱的一切權利,并將其閑賦在家。對于這種政治平衡的打破,張之洞曾經非常擔心,也曾經跟載灃說過這個事情,但是載灃卻滿不在乎的說道,我手上有兵,不怕。

辛亥革命清朝滅亡的原因

所以也正是因為失去了漢族士大夫的支持。才最終導致了在辛亥革命當中清朝的滅亡。

當時辛亥革命爆發之后,武昌起義軍推舉了黎元洪為都督,雖然在我們的教科書當中黎元洪對革命似乎沒有起到什么作用,一開始他也不是革命黨人,甚至在武昌起義的時候還槍殺過幾個起義的士兵,但是當他被眾人推舉為武昌起義的首領之后,實際上他對武昌起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時清朝有一大筆稅銀集中在了武漢地區,恰好當時就落到了革命軍的手上。

站在黎元洪的立場,一開始他不想參加革命,是因為他認為革命的風險太大,一旦參加的話,如果失敗他會面臨滿門抄斬的后果。但是當革命軍人用槍逼著他當革命軍的首領的時候,他知道已經不能拒絕了,如果拒絕的話他當場就會被革命軍人打死。而當他成為了革命軍的領袖之后,那么面對他的就只有一條路,就是革命到底,只有革命成功了,他才有活路。而對于他來說,要想讓革命成功,就必須要拉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當中。所以他充分的利用了清朝留在武漢地區的稅銀,通過電報的形式,聯系了全國所有省份的領導人,拉他們一起參加革命。而革命需要的是錢,于是黎元洪就充分利用武漢地區的稅銀承諾對方只要宣布獨立參加革命,他馬上就會資助對方。由于黎元洪的地位較高,他很快與全國所有省份的領導人都聯系了一遍,在武昌起義后不久全國就出現了十八省獨立的局面。可以說十八省獨立的功勞,是黎元洪創造的。

▲武昌起義后不久,全國十八省宣布獨立

那么十八省獨立對于清朝來說影響有多大呢?首先清朝在關內地區的統治,基本就等于瓦解了。其次是清朝的軍隊,絕大多數都脫離了清廷的控制。

在當時清朝的軍隊系統當中,主要以新軍為主,新軍共有19個鎮和18個協,1鎮相當于1個師,1協相當于1個旅,1個鎮有2個協。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處于清廷控制區的新軍只有北京及直隸附近的6個鎮、河南的1個鎮、吉林地區的2個鎮,以及東北的2個協、河南的1個協、新疆地區的2個協、甘肅的1個協,總共9個鎮和6個協,他們要對戰“反叛”的10個鎮和12個協,這就非常吃力了。

而更加要命的是,當時清廷名義上能夠控制的,9鎮6協當中戰斗力最為強悍的北洋六鎮則只聽袁世凱的調遣,如果袁世凱不出山,那么清廷就調動不了這北洋六鎮。

▲袁世凱最終成為了辛亥革命中最大的贏家

萬般無奈之下,清廷只得請袁世凱出山。而袁世凱出山的條件是內閣總理大臣的職務,在危機的情況下,清廷也只得答應由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并由其組閣。在獲得了內閣總理大臣這個職務之后袁世凱才出動北洋六鎮進攻武漢地區的革命軍。

但是袁世凱并不想剿滅革命軍,因為對于他來說如果他真的剿滅了武昌革命,那么他對清廷就失去了作用,不久之后他也很快會被閑賦在家。所以他的北洋六鎮只攻下了漢口和漢陽,一直留著武昌沒有進攻。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與南方革命黨政府進行了談判。談判過程當中孫中山提出了只要清帝退位就可以讓袁世凱出任民國大總統的承諾。對于袁世凱來說。這就意味著他可以獲取最高權力,這是他無論怎樣博弈所能獲得的最高收益,所以袁世凱就答應了孫中山的提議。

▲袁世凱在得到孫中山的承諾后就開始逼清帝退位

在得到了南方革命政府的承諾之后袁世凱就開始了逼迫清帝退位的步伐。他不斷地制造輿論,說革命黨有多么難對付戰爭有多么的激烈。實際上對于清廷來說,一開始也不想退位,但是直到后來段祺瑞向清廷發出電報,聲明要清廷接受共和體制,如果不接受那么他們將會帶兵直接打回北京。如果接受了不執行,那么他們就會放革命軍北進而不阻攔。

段祺瑞是清軍的前線總指揮,他的反水就意味著當時的清廷其實已經沒有能夠維持局面的軍隊了。

清廷當時雖然名義上還控制著九鎮六協,但實際上當北洋六鎮反水之后。也只剩下了三鎮六協,這些部隊連北洋六鎮都干不過,更何況北洋六鎮還會聯手南方革命軍?在失去了兵權的情況下,清帝不得不宣布退位。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實際上當僧格林沁死后。滿清便沒有了,能夠與漢族士大夫階層相抗衡的勢力。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不得不。將大量的權力下放給漢族士大夫們。而在晚清的洋務運動當中,興起的漢族士大夫階層。在清朝的最后一些年,年份里。掌握了絕對的君權。以至于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后。清朝的軍事體系瞬間土崩瓦解。原因就在于無論是滿清貴族,還是蒙古貴族?都無法制約漢族士大夫勢力了。

所以僧格林慶的死,確實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本站為注冊用戶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非“本站編輯上傳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冊用戶自主發布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虛假信息、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更正。站長郵箱(190277521@qq.com)本站是非贏利網站,本網站鄭重提醒注冊用戶:請在轉載、上載或者下載有關作品時務必尊重該作品的版權、著作權;如果您發現有您未署名的作品,請立即和我們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加上您的署名或作相關處理。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zymtlm.net/article/a154655145123950953.html

分享:
掃描分享到社交APP
發表列表
請登錄后評論...
游客 游客
此處應有掌聲~
評論列表
x

注冊

已經有帳號?
 1698220108  1698220108  1698220108  1698220108  1698220108  1698220108  1698220108  1698220108  1698220108 
<strike id="hthf1"></strike><th id="hthf1"><video id="hthf1"></video></th>
<strike id="hthf1"></strike>
<strike id="hthf1"><i id="hthf1"><cite id="hthf1"></cite></i></strike>
<span id="hthf1"><i id="hthf1"><cite id="hthf1"></cite></i></span>
<strike id="hthf1"><i id="hthf1"></i></strike> <strike id="hthf1"><dl id="hthf1"><del id="hthf1"></del></dl></strike><strike id="hthf1"><i id="hthf1"><del id="hthf1"></del></i></strike><strike id="hthf1"></strike><strike id="hthf1"></strike>
<strike id="hthf1"><i id="hthf1"></i></strike>
<strike id="hthf1"><i id="hthf1"></i></strike>
<span id="hthf1"></span><ruby id="hthf1"><i id="hthf1"></i></ruby>
<strike id="hthf1"><dl id="hthf1"><del id="hthf1"></del></dl></strike>
<span id="hthf1"><video id="hthf1"></video></span>
<span id="hthf1"><dl id="hthf1"></dl></span>
<strike id="hthf1"></strike>
<strike id="hthf1"><i id="hthf1"></i></strike>
<strike id="hthf1"><i id="hthf1"></i></strike>
<strike id="hthf1"><dl id="hthf1"><del id="hthf1"></del></dl></strike>
<strike id="hthf1"></strike>
三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