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1、字數要相等。2、詞性要相當,實對實,虛對虛。3、結構要相稱。4、節奏要相應。5、平仄要相諧。6、內容要相關。
現在,就和對聯O基礎的朋友們說說平仄,說說格律。寫對聯,有三點最關鍵,于是筆者自制三幅圖,結合文字更易理解。
例句:
上聯: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下聯: 一行白鷺上青天
請看,這副對聯有什么特點,
一、字數相等,節奏相同
大家可以分析一下,把句子念得有停頓,有節奏(即抑揚頓挫)?請見圖1。
二、上下兩聯,詞性相對
請看圖2。簡單說,上下兩句對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
三、上下兩聯,平仄相反
請看圖3。
先說什么叫“平仄"?
如果您會說普通話,一聲字,二聲字為"平",三聲字,四聲字為仄。例: “媽,麻,馬,罵"
分別為“一,二,三,四"聲。口訣是
:“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
下面分析:
1、哪兩個字為平音?
那個字,讀起來聲音是平的?對,媽~。這是一聲字。
哪個字讀起來上揚?對,麻~。這是二聲字。
總結:普通話一聲字和二聲字就是“平"音字。
2、哪兩個是“仄"音?
如果一些字,讀起來聲音拐彎,如馬~,或讀起來聲音向下,如罵~就是仄。
總結:三聲字,四聲字,就是“仄"音字。
注:古音調分上、平、去、入四種,與當今有所不同。如菊,蝶,竹等均古仄今平。
四、仄起平收,這點極其重要
簡單說,上聯最后字為仄音字,下聯最后字為平音字。甚至一些出聯人,還犯的錯誤!一兩次為筆誤,經常如此,真正是貽笑大方!
筆者從八月份底開始注冊頭條,至今將近百天。我發現了許多對聯高手藏龍臥虎,云集于此,氣氛熱烈,非常令人向往。與此同時,還有許多土地承包戶,小店主,海員,退役兵哥哥,大學生文學社成員,都十分熱愛對聯,在簡短的對聯中,反映出豐容多彩的生活,和喜怒哀樂。其中一些人,十分具有靈氣,寫起句子靈動,意境深遠,只是由于缺少對聯知識,限制了接聯的工穩。這篇文,專門奉獻給你們。相信你們可以成為對聯高手,并進一步成為詩人,作家!為什么呢?因為對聯是史上最嚴格律“格律詩"的重要基礎之一。
祝我們大家:
學習順利,生活幸福!
歡迎方家斧正!
歡迎留言提問,有問必回!謝謝!
對聯,它不僅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也是文學的一種形式。有些名聯之所以能長盛不衰,流傳千古,是因為它不光傳承和集中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還能獨到創新,而且讓它結晶固化,永不兌變,就像人類發現了火,吃了熟食永遠不會過時一樣。
優秀對聯,不光對仗工整押韻便是,還有用詞新奇,意境獨特引人入勝、完美融合,上下意思連貫,邏輯縝密,并具真實感人的故事,才能令人贊嘆,傳世不衰!
如上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宮終屬楚。"
下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此聯在字面上對仗不算完美工整,但意境合一,并具有真實的歷史人物及故事,不光氣勢宏大,還很勵志,至今被許許多多文人志士推崇,甚至把它當成人生格言。
對聯既是一種文學形式,不光要傳存它的文化內涵,同時更應發揚光大,有所創新,并要跟上時代文化特色,不該拘泥于死板的格式!如前不久頭條出一上聯,其中有"楊柳"一詞,很多網友對下聯時,只注重"楊柳"是指楊樹和柳樹,下聯必須用花和草對之,或必須用兩種植物對之,恰恰對得平庸乏味!因為"花草"誰都會對,誰都知道,則落入了俗套,達不到令讀者一看便眼前一亮的效果!其實,"楊柳"一詞不光指兩種樹,還泛指柳樹,毛主席"春風楊柳萬千條"的詩句,就專指柳樹。柳樹則可引伸為
"女人,風騷,佳麗,高雅的牡丹花等",柳樹都生長在水邊,又可用"堤岸,碧瓦,閨亭"等詞對之。對聯,只要掌握要領,不拘一格,就不會那么費神了。
1??所謂對聯,常見于楹聯(門對),這是中華傳統文化,既然是豎著寫,就要從左邊(門朝南東邊)為上聯,右邊為下聯。
2??標準佳聯首先上下聯字數相等,上聯平起仄收,下聯仄起平收。一般對聯可以放寬要求,對子中的雙數字要上下聯平仄相對,單數字平仄可以放寬。凡是出現頭尾三連平或三連仄的對聯都不是佳聯。
3??少見"絕對"是數百年都無人以對的,比如"煙鎖池塘柳"這個上句,為平仄平平仄,你能做到仄平仄仄平為下句,而且為火金水土木的下聯也相對,意境又相對,那才為絕對,可嘆根本沒有人對出一個標準的下聯,都是湊合著的。古人竟有為答不出下聯而怨死的書生,可見文人對應答對聯是何等的認真!
4??凡是不知道傳統平仄讀法的新手可以用漢語拼音四聲調:一 / V 丶、平上去入四聲,比如,用ma讀出四聲調:媽、麻、馬、罵,前兩字可當平聲,后兩字可當仄聲,也沒有人說你錯了。由此可想,有了平仄,古人讀詩詞歌賦時,按照平仄韻律讀起來或朗誦時的末尾字音為何都要拖腔像歌唱,這就是平仄在對聯中有韻味才好聽的重要作用!你可以從打油詩,說快板中體現到句尾字諧韻的作用。
5??所謂意境,比如:天對地,山對海,風對雨,詩對畫,也就是要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如果你看到有人把名詞和動詞相對應了,就可判定此對聯不標準。
6??有好多出聯不講平仄,甚至寫出是上聯,全平、全仄,或頭、尾三連平,三連仄,太多的還出現上聯平收,讓應答者只能答出意境來判別對聯質量,所以學習對聯者要先掌握一些基本要求,否則即使得到了很多人的夸獎和點評,也不是人家個個不懂,透過表象看問題,實質上是一種鼓勵你繼續犯錯的間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