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宋國搞出了一個大新聞:太宰華督殺死了大司馬孔父嘉和國君宋殤公。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懼,遂弒殤公。
太宰類似于后世的宰相,大司馬則類似于后世的大元帥,兩位重臣火并不說,居然連國君都因此被殺。
如果那個年代有報紙,那么這一年的頭版頭條都會被宋國所占據。
在提及華督殺孔父嘉的原因時,史官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非常狗血的故事。
據說在公元前711年的某一天,孔父嘉的老婆正在逛街,被華督看見了。華督覺得孔父嘉的老婆非常漂亮,于是就在一年后把孔父嘉殺死,搶走了他的老婆。
九年,大司馬孔父嘉妻好,出,道遇太宰華督,督說,目而觀之。
十年,華督攻殺孔父,取其妻。
宋國國君宋殤公得知這一消息之后非常憤怒,打算找華督的麻煩,華督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宋殤公一起殺了。
殤公怒,遂弒殤公,而迎穆公子馮於鄭而立之,是為莊公。
一個重臣殺了另一個重臣,隨后又殺了國君,這本是天大的案件。可就是這樣一個天大的案件,史書所記載的起因居然如此無厘頭,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皇帝不需要種地,所以皇宮里沒有金鋤頭;皇帝打算出遠門的時候,同樣不需要西宮娘娘烙大餅,也不需要東宮娘娘卷大蔥。把這種啼笑皆非的所謂“真相”堂而皇之地寫進史書,就像某些人整天嚷嚷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一樣令人嘆息。

在講述宋國弒君大案之前,我們要先介紹一下宋殤公這個人上位之前的故事。后世給他留下的謚號是“殤”,可見時人對他的評價多為負面。
宋殤公名為與夷,他的父親是宋宣公,在宋宣公臨終之前,卻打算將君位傳給自己的弟弟公子和,而不同意自己的長子與夷接班。
面對哥哥送上的大餡餅,公子和自然是一再拒絕,認為兄終弟及并非征途,自己愿意向周公旦學習,好好輔佐侄子與夷,并不覬覦君位。
但宋宣公似乎是主意已定,非要讓弟弟公子和接班,并用大帽子壓他:為了宋國的前途和未來,你一定不能推辭。
就這樣你來我去幾個回合,宋宣公勝利了,弟弟公子和被他成功勸服并順利接班,史稱宋穆公。
十九年,宣公病,讓其弟和,曰:“父死子繼,兄死弟及,天下通義也。我其立和。”和亦三讓而受之。宣公卒,弟和立,是為穆公。
九年之后,宋穆公也病得快要去世了,于是就發表了一番言論:“當初哥哥臨終前將君位傳給我,卻沒有傳給自己的兒子與夷,現在我也不能傳給自己的兒子,要把君位還給與夷。”
隨后,宋穆公為避免自己去世之后,子侄之間因爭位爆發內訌,就把自己的兒子公子馮和公子勃送到了鄭國,請鄭國雄主鄭莊公幫忙照顧。
沒過多久,宋穆公病逝,公子與夷繼位,他就是我們本文的主角之一,將在十年后被大臣華督所殺的宋殤公。
八月庚辰,穆公卒,兄宣公子與夷立,是為殤公。
從人類天性的角度出發,一個人對兒子的親密程度顯然要遠高過對弟弟的親密程度,如果公子與夷的資格和能力足夠,宋宣公沒有理由讓自己的弟弟接班。
同理,在宋穆公臨終前,如果自己的兒子公子馮有足夠的資格和能力,他顯然也不甘心把君位還給哥哥的孩子。
或許有人會認為我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問題是:如果公子與夷和公子馮擁有足夠的資格和能力,就證明他們背后必然站著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
個人或許會因為道德等原因,選擇克制自己的欲望,但集團絕沒有這種控制力,它們存在的目的就是攫取一切利益,直到被過量的利益撐死,或者被其他利益集團干掉為止。
古往今來,無一例外。

如果宋國的事情僅發展到這一步,其實也沒什么可奇怪的,畢竟這只是一種“魚大吃蝦、蝦大吃魚”的食物鏈游戲而已。
可奇怪的是:宋宣公不把兒子與夷送出國,似乎篤定了弟弟宋穆公不敢暗害自己的兒子一樣;宋穆公卻在確定傳位給公子與夷之后,立刻把自己的兩個兒子送出國,似乎生怕自己的兒子被公子與夷暗害一樣。
關于這一點,其實在十年之后華督謀殺孔父嘉時,史書給出過答案:宋國內部一直有兩個不同的聲音。按照現在的分法,宋國內部的“鷹派”和“鴿派”一直在明爭暗斗。
公子與夷和孔父嘉屬于“鷹派”,而宋宣公、宋穆公、華督都屬于“鴿派”,公子馮則有些左右逢源的意思。
正由于宋宣公和宋穆公都屬于“鴿派”代表人物,所以他們與公子與夷這樣的“鷹派”代表人物政見不同,這也是宋宣公執意不立公子與夷的重要原因。
如果朝臣都是“鴿派”,繼位的國君卻偏偏是個“鷹派”,你說結果會怎樣?最終的結果要么是國君對朝臣展開大清洗,要么是朝臣發動政變更換國君,要么是其中一方妥協。
可無論是哪種結果,都不如直接立一個同屬于“鴿派”的繼承人為好。
也有可能是:宋宣公與宋穆公既不是“鴿派”,也不是“鷹派”,只是根據國際形勢來不斷調整策略而已,但公子與夷大概是鐵桿“鷹派”,所以宋宣公不希望自己的兒子上臺。
在宋宣公和宋穆公時期,宋國的國際環境還算不錯,史書對于宋宣公和宋穆公的為政舉措也是以褒揚為主。
在這種背景下,公子與夷心中縱然有萬般不服,卻也只能老老實實地憋著,“鴿派”會把他束之高閣,卻不太可能對他下黑手。
但到了宋穆公晚期時,情況似乎悄然地發生了變化。
公元前722年,宋國的鄰國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鄭莊公干掉了自己的親弟弟公子段,結束了鄭國大宗小宗長達二十二年的分庭抗禮時代。
干掉公子段之后,鄭莊公立刻擺出一副梟雄面孔,開始積極地干涉周邊各國內政,導致中原地區戰事頻仍。
注:關于鄭莊公的相關事跡,我在七月下旬曾寫過兩篇文章分析,此處僅作為背景引用,不加贅述。
鄭國如此囂張行事,受影響最大的自然是它的鄰國,而宋國恰好是鄭國的鄰國之一。
曾幾何時,大家都以為鄭莊公是一只綿羊,被自己的弟弟和母親聯手欺負得慘兮兮;現在看來,鄭莊公根本就是一只披著羊皮的惡狼,時機一到便會露出獠牙,張嘴一咬就把他弟弟和母親全吃進肚子里了。
此時此刻,宋國君臣都在思考一個問題:面對鄭國這樣兇狠的鄰居,如果我們繼續維持和平穩定的外交策略,是不是有些不合時宜呢?
也是機緣巧合,就在兩年后的公元前720年,宋穆公病重了,眼看就要撒手人寰。
未來的宋國該走什么道路?如果宋穆公能多活一段時間,他或許會做出整改,但他現在顯然沒有這個時間了。
面對如狼似虎的兇鄰鄭國,宋國似乎也只能讓“鷹派”上臺,才能不在未來的競爭中處于下風。
大家最支持的“鷹派”是誰?答案很簡單:宋宣公的兒子公子與夷。公子與夷最倚重的幫手,或者說最重要的合作者是誰?大司馬孔父嘉。
既然宋國內部希望搞一次政策轉向,那么壓制公子與夷的做法就會不得人心,這才是宋穆公不愿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公子馮,反而堅定傳位給公子與夷的重要原因。
至于為什么要送公子馮和公子勃出國,則源于大司馬孔父嘉的一次試探。
據史書記載,當宋穆公病重時,孔父嘉曾在探病時對宋穆公說,自己愿意支持公子馮上位,沒必要把兩位公子都送出國。
宋穆公一聽這話,當時就強烈反對,并很快就把自己的兩個兒子送走了。
穆公九年,病,召大司馬孔父謂曰:“先君宣公舍太子與夷而立我,我不敢忘。我死,必立與夷也。”孔父曰:“群臣皆原立公子馮。”穆公曰:“毋立馮,吾不可以負宣公。”於是穆公使馮出居于鄭。
孔父嘉這話是真心的嗎?我認為半真半假。
當時的宋國必須搞政策轉向,這一點無論是宋穆公還是孔父嘉都心知肚明,孔父嘉建議宋穆公傳位給公子馮,就是表達了一個意思:
如果您不愿意把君位還給宋宣公一系的公子與夷,我們“鷹派”也不是不能支持他,但前提是公子馮必須在我們的擁戴下繼位。
換言之,公子馮想上位可以,他只能作為“鷹派”的代表人物,甚至可以說是“鷹派”選出來的臺面人物出鏡。
對于這種交換條件,宋穆公顯然是無法接受的。
基于宋穆公的想法,以及宋國宗室的利益,他們顯然不愿意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所以宋穆公可以讓自己哥哥的兒子——鐵桿“鷹派”公子與夷上位,卻也不愿意自己的兩個兒子留在國內蹚渾水。
宋穆公把兩個兒子送到鄭國,就是希望當宋國和鄭國必須分個上下高低,雙方搞到不死不休的時候,自己的兩個兒子能夠成為雙方的新選擇。
換言之,當鄭國與宋國處于膠著狀態的時候,公子馮兄弟倆可以作為橋梁,帶動兩國朝著和平友好的道路上發展。
這樣一來,公子馮兄弟倆豈不是比留在國內更有價值?真要是讓公子馮兄弟倆和侄子公子與夷拼個兩敗俱傷,還指不定被誰占便宜呢。
更重要的是:公子與夷能夠在朝堂上屹立不倒,他背后的勢力顯然不是公子馮兄弟倆所能輕松搞定的,誰敢保證孔父嘉不是暗懷鬼胎,在公子與夷的授意下出言試探呢?
就這樣,公子馮兄弟倆被送往鄭國,而公子與夷則接替叔父成為宋國的新國君,史稱宋殤公。
宋殤公知道自己是怎么繼位的,也知道宋國朝臣的需求點在哪里,所以當鄭國開始躍躍欲試地擴張影響力的時候,宋殤公總會想辦法把鄭國頂回去。
可以說,宋殤公時代的宋國,和宋宣公、宋穆公時代的宋國截然不同:前者是張牙舞爪的形象,后者卻是溫文爾雅的形象。
哪一種形象更好?這個問題我們說了不算,宋國臣民說了才算。
宋殤公在位十年,卻發動和參與了至少十一次戰爭,之所以要說“至少”,是因為史書只記載了十一次,有沒有被遺漏的呢?不知道。
但根據宋殤公的一貫表現來看,以后再有新的考古發現,證明宋殤公實際上發動和參與了超過二十次戰爭,我也不會感到驚訝的。因為宋殤公就是個好戰分子,這一點毋庸置疑。
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
在這長達十年的戰爭過程中,宋國的主要敵人就是鄭國,宋殤公和鄭莊公曾多次交鋒,雙方互有勝負,但總的來說,宋殤公吃虧的次數要多一些。
在這十年之中,華督作為太宰,卻幾乎沒什么像樣的戲份,可見他一直在蟄伏;而孔父嘉同為鐵桿“鷹派”,則始終都是宋殤公的堅定支持者。
殤公即位十年耳,而十一戰,民苦不堪,皆孔父為之,我且殺孔父以寧民。
華督謀殺孔父嘉,繼而殺死宋殤公,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這時宋國朝臣們已經開始悄無聲息地重新站隊,“鴿派”逐漸占據上風,而“鷹派”卻被迫一退再退。當他們退無可退的時候,只能用首領的鮮血換取轉圜的余地了。
在孔父嘉與宋殤公被殺的過程中,華督只是明面上的操刀手,真兇則是宋國大多數朝臣。至于孔父嘉那位美艷的妻子,不過就是一個找茬的借口,或者說導火索罷了。
宋殤公被殺之后,華督立刻聯系鄭國,請回了宋穆公的兒子公子馮,并與朝臣一起奉公子馮為宋國新君,史稱宋莊公。
宋國的這段歷史非常出名,孔子曾在自己的著作《春秋》中大肆批評宋宣公,認為正是他傳位給弟弟的短視行為,才導致了宋國長達五十余年的內亂。
西漢初年的袁昂也曾在竇太后面前講述這個故事,力勸竇太后不要存有立小兒子梁王劉武為太子的想法,這樣會導致家國不寧。
實際上,無論是孔子還是袁昂,他們對宋宣公等人的大肆批評,其實都是為了方便夾帶自己的私貨,玩“借古喻今”或“借古諷今”的把戲。
稍微有點政治經驗的人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人永遠沒有辦法提著自己的頭發飛升,改革也不可能由內而外。
宋國之所以會內亂不斷,主因并不是國君傳位的方式問題,而是因為宋國的“鷹派”和“鴿派”始終不曾消停。
當然了,我們也不能很肯定地說宋國的朝臣朝三暮四,實在是春秋那個時代的變化太快。宋國的掙扎與反復,其實只是時代的縮影而已。
以上就是宋國內亂長達五十余年,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宋國內亂長達五十余年,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秦滅六國為什么不滅宋國?
公元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齊國趁機便聯合楚國、魏國攻打宋國。宋國百姓四處逃散,城池沒能守住,宋康王于是逃到倪侯的住所。齊軍抓獲并殺死宋康王,滅亡宋國。
戰國時期,鄭國、宋國等國相繼滅亡,衛國為何能苦苦支撐呢?
自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相繼橫掃韓、趙、魏、楚、燕、齊等六國,在九年后完成了這一統中國的偉業后,接著又北擊匈奴,南征百越。 奇怪的是,在秦始皇開拓疆土的時。
戰國時期宋國什么時候滅亡,被誰所滅?
宋國(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 宋氏。共傳三十四君,享國八百二十九年。 西周初期,周公旦。
戰國時期宋國和魯國是怎么滅?
戰國時期,國家之間的交往頻繁,跨國商人不斷涌現,他們負任擔荷,服牛輅馬,以周四方。公元前579年,宋國執政華元撮合晉、楚兩國于宋都西門外相會,盟約中有一。
周天子分封的最大諸侯國宋國,為何有人說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宋國,似乎是以喜劇演員的身份來到慘烈的春秋戰國時代的。 拔苗助長、守株待兔、趾高氣揚,各類寓言故事里的主角,都是宋國人。 宋襄公”蠢豬式的仁義“更是成為。
為什么感覺鄭國、宋國、魯國這幾個春秋初期版圖相對較大、地位也很高的國家到春秋后期乃至戰國卻成了弱國?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誰能想到,能夠結束春秋戰國的混亂,登上至尊之位的,不是諸侯“望國”的魯國,不是被周天子尊為“三恪”之。
春秋五霸是誰殺的?
春秋五霸:《史記》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 《荀子·王霸》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宋國:公元前286年,宋國。
為何五國會伐齊,齊國到底惹惱了誰?
戰國中期,齊國實力非常強大,在威王、宣王父子在位時期,不僅多次擊敗超級大國-魏,還一度滅掉燕國。等到齊湣王田地在位期間(前301-前284年),則繼續對外擴張。 緩。
荒廢朝政好幾年的楚莊王,是如何讓楚國強大起來的?
一個字?,忍?!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病逝,楚莊王即位。可是,年輕的楚莊王繼承大位后居然不事朝政,整日玩樂,將所有政務都交給了令尹斗椒處理。 為此,朝中。 而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