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昆明人對滇池多少都存著些不一樣的感情。而對于世代居住在滇池邊上的人來說,這種感情則更甚。
他們享受著滇池的饋贈,也將這份恩澤以一種獨一無二的方式保留了下來。
螺螄殼上的村莊
從昆明出發,沿環湖東路一路向東,經過1小時10分鐘后,便可抵達位于滇池邊的河泊村。
走進村子,任何人都會被這里的螺螄殼震撼,地下是、墻面上是、莊稼地里也是。幾乎可以說,河泊村就是一座建在螺螄殼上的村莊。

(圖源:彩龍社區@書勇,侵刪)

(圖源:彩龍社區@書勇,侵刪)

(圖源:彩龍社區@書勇,侵刪)
過去,村里人都靠著滇池生活,人們在滇池中捕魚撈蝦撿螺螄,既能自足又能賣錢。

(圖源:彩龍社區@云與夢之間,侵刪)
而剩下來的螺螄殼被丟棄在村里的角落,經年累月,一座螺螄山就形成了。
據當地村民描述:“剩下的螺螄殼堆起來有十來米高,像座山。”

(圖源:彩龍社區@書勇,侵刪)
在那個娛樂設施匱乏的年代,螺螄殼也成為了孩子們童年記憶中的珍貴的快樂。
村民張有余說:“坐在螺螄殼的山上,滑下來,很好玩。”
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村中的先民很快發現了這些螺螄殼很堅硬,防水防腐,和泥用來夯墻非常合適。
于是房屋在建造時,會在一樓承重的土墻上加入螺螄殼,也有部分房屋會層層疊疊使用螺螄殼,最多的甚至達到了七層,延伸至房屋二樓。
大量的螺螄殼被混入土基墻中,點綴在土黃色的外墻上,呈現出一種鮮亮的和諧,土地和湖泊之間仿佛有了巧妙的聯系。

(圖源:彩龍社區@云與夢之間,侵刪)

(圖源:彩龍社區@云與夢之間,侵刪)
更重要的是,除了能提高房屋的堅固程度外,螺螄殼還能起到調節溫度的作用,讓房子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
漸漸地,螺螄殼被大范圍地運用到當地土造房子中,在經濟不甚發達的年代,螺螄殼以及其他貝殼和著泥土,成就了這個村莊。
觀察和研究這種螺螄殼房子已近十年的昆明本土歷史學者莊國祥在多年前偶然路過河泊村,第一次見到這些房子的他就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圖源:彩龍社區@書勇,侵刪)

(圖源:彩龍社區@書勇,侵刪)
望海樓
河泊村保留最古老的建筑是村北面滇池邊上的望海樓。

(圖源:彩龍社區@云與夢之間,侵刪)
它的正大門高大宏偉,是一個兩層的樓閣,里面是一個廟堂,供村里人進香拜佛。
據說這座望海樓是清朝村子里有一個叫蔡瓊的人出資修建的。嘉慶二十四年蔡瓊考取了“拔貢”的功名。后來蔡瓊官至陜西兵備道、浙江鹽運吏。
在他衣錦還鄉后,在滇池邊上捐資修建了這座“望海樓”。

(圖源:彩龍社區@云與夢之間,侵刪)
如今,用螺螄殼建房的方式逐漸被鋼筋水泥所取代,已經很難見到使用螺螄殼建房的情況了。
據當地村民介紹,河泊村尚存的螺螄房大多建造于一百多年前至七八十年前,數量僅剩一百多間。

△已經廢棄的螺螄房,侵刪
傍晚時分,陽光灑在墻上,風化了的螺螄殼褪去了昔日的顏色,它們靜靜講述著昆明過去的記憶,也等待著未來。

圖源網絡,侵刪
轉載自頭條號:屁大的事兒都關心。(如果侵犯你的權益可以下面留言我刪除,也可以聯系網站管理員刪除)